编者注

作者做图像类相关APP的视觉设计,已有3年多时间(2012.5-2013.11魅拍,2013.12-2015.8天天P图),其中大部分时间在做提升女性照片美貌度的相关功能。“在评价一个女性好看不好这件事上真的是个人喜好占主导地位么?如果不是,那什么样的容貌大众都会觉得好看?”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也断断续续查阅了相关论文资料,在此把我收集到的一些观点和自己的一些思考写在这里。本人非心理学进化学专业人士,水平认知都有限,欢迎指正。

网上经常能看见网民打口水仗,一拨人说某网红照片好看,另一拨人说这脸都P蛇精了哪里好看?作为设计师,我曾经也吐槽部分用户审美跟风,修自拍照总要把皮肤调得煞白、脸形修成锥子、皮肤磨得平平,满满的违和感,但用户就是觉得这样修的照片才美。(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看来,个体喜好在容貌审美这件事上似乎真的很不同。

让我们再来看两张照片。

先不论大家是否觉得范冰冰好看,但在范冰冰比凤姐更好看这件事上应该是没有异议吧。

一、女性面容审美认知存在较高程度群体一致性

究竟什么是美的面孔,为什么无论婴幼儿、儿童和成人都似乎更喜欢漂亮的脸蛋(Judith H. Langlois,1991)?遗憾的是,美的定义是一个科学家和哲学家研究了几百年又没有结论的的课题。维基百科是这么说的:美,哲学概念,一般指“某一事物引起人们愉悦情感的属性”。韦氏词典是如此写的:"Beauty. The quality or aggregate of qualities in a person or thing that gives pleasure to the senses or pleasurably exalts the mind or spirit."这些解释对量化理解美并没有太大帮助,但普遍认为人们在容貌审美上有跨文化和地域的一致性。

1995年,心理学家Cunningham, Michael R.在一项跨地域种族对女性审美研究中,让各地区种族的的人对不同地域种族女性照片进行评级打分,结果显示相关性R值高达0.93。2000年,Judith H. Langlois博士对面孔吸引力研究中也发现不同文化的个体对面容吸引力评价有高度的一致性。换而言之,给不同文化地域的人看上面凤姐和范冰冰的照片,都会得出范冰冰照片更具吸引力的结论。

Anthony C. Little等学者2011年从进化的角度研究得出,能够预示着一定进化意义的面孔才被定义为好看。事实上,进化生物学家和进化心理学家相信性吸引力与人类的审美存在正相关性。从这个视角出发,审美认知的一致性有其必然。

二、美貌的几项重要物理特征

如果说审美认知具有一致性,那貌美的共性到底体现在哪些特征上呢?

直接给出结论:

对称性symmetry

平均度Averageness

两性异形sexual dimorphism(指同一物种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别)

新生儿特征neonate features

肤色质感skin color/texture

1.对称性

面部的对称,可以算最基本的共性了。Bernhard Fink等曾研究过运动员的对称性,发现脸部对称和赛跑能力具有正相关性。研究进一步表明人的脸和身体越对称,个人抗外界环境干扰能力越强、越健康,可以被视为展示了一定的积极人格特征,吸引力评价分数更高,也是择偶的最佳选择(Bernhard Fink,2006)。

可能大家会认为面孔都是高度对称的,其实不然,普通人的面孔在细节上有着很多不对称之处。很多手机的原生相机自拍后保存的照片,自己看起来总有点怪怪的,因为我们平时自己最熟悉的是镜子里的那个自己的模样(镜像的自己)。而照片左右镜像后不对称性的感受会加强,用软件反转后就感觉顺眼多了。

下面图01可以很直观的感觉到左边做过对称性修正的面孔更有吸引力(图01来源Anthony C. Little,2011)。

图02是拿范冰冰的照片做的一个对称性修正对比图,右侧是网上搜索的原始图,左侧是经过ps修正的。很多人第一眼不能找出上面两张图的不同之处(注意观察两张图的左侧眉眼),因为范冰冰的面孔已经属于对称度很高的了。

总的来说,脸部左右对称度越高,美貌度越高。但这并非绝对,很多明星的脸如玛丽莲梦露等就是不对称的。

2.平均度(平均脸)

平均程度指的是同一社会背景环境下同一类属人的面孔特点的综合(区分环境、文化、性别),而并不是大众化(平均数和众数的区别)。实验心理学家高尔顿(Francis Galton)爵士早在19世纪80年代就利用投影的方式来制作合成脸,用以研究特定人群的外貌差异。Judith H. Langlois在1990年提出平均脸是具有吸引力的脸的学说(Attractive Faces Are Only Average),她认为代表着平均值的面孔,会稳定的被人们认为是富于吸引力的面孔。

大众平均脸

我们先来看下大众的平均脸长什么样子。英国《每日邮报》(Daily Mail)2013年9月23日报导,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心理学家收集全球41个国家和地区千张女性照片,使用高尔顿的“合成肖像法”利用计算机辅助将多张照片重叠,得出各国女性的[平均样貌],并以受试者的眼睛为研究重点,进而分析其外表吸引力(图03,图片来源网络)。

明星平均脸

佩雷特Perrett和他的同事们在1994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男人和女人都认为,一组漂亮的女性面孔合成的平均脸比一组普通女性面孔合成的平均脸更具吸引力。

2010年,韩国SeungChul Rhee 和 SooHyang Lee两位整形医生在国际美容整形外科学会(ISAPS)下属刊物《美容整形外科》中发表一篇论文《不同种族的吸引力合成脸》(Attractive Composite Faces of Different Races),发布了使用全球多名最漂亮女艺人的照片合成的五张平均脸。(其中包括黑人13名、白人16名、中国人20名、日本人14名,韩国人19名。需要指出的是,选取的白人里包括了有混血的Megan Fox, Jessica Alba 和 Angelina Jolie。研究的样本或许不太充分,但有一定参考作用。)该文章认为最具吸引力的脸应该是本身就有足够吸引力的平均脸,而不是大众平均脸(图04来源SeungChul Rhee,2010)。

2012年韩国某网站上,刊载出中日韩当红明星合成的平均脸。从左到右分别是韩国、中国大陆、日本(图05,图片来源网络)。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选取约32张不同人的正面照,用ps里的图层进行简单的透明度叠加来合成身边人的平均脸,据说有相关研究认为32张就可以合成具有吸引力的脸(没有找到相关研究出处,存疑。)

为什么我们更喜欢平均脸?有两种解释,一是进化论,即自然选择;一是原型说。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大众化的脸更加地对称,而对称的脸是健康的标志,而人总是选择更加有繁殖能力,即更加健康的人结合,所以,我们更喜欢大众化的脸。但也有研究认为,外表吸引力和客观的健康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零。

原型说则认为,我们头脑中有一些类别原型,它们是我们遇过的类别里所有例子的平均。一件事物跟它的类别原型越接近,我们就会觉得它越熟悉,而熟悉是决定我们喜好的一大因素。有研究也表明,脸的平均度比对称程度与吸引力度更有相关性,且前者更显著。简单地说,原型说认为我们觉得平均脸更好看是因为我们对它“更熟悉”。

3. 两性异形

两性异形指同一物种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别。比如男性的吸引力通常与更宽的下巴和更鲜明的颧骨有关,这意味更高的雄性激素,而雄性激素与攻击性有相当大的关系。而攻击性在进化过程中是女性择偶的重要特征,在动物之中雌性动物倾向于选择攻击性强的雄性动物为配偶,这样雌性动物和其儿女能在较安全的环境下生存。反过来,男性喜欢尖下巴的女性,也是因为男性不喜欢女性带有较多的雄性激素原因。对于女性,唇部的厚度依赖雌性激素,轮廓鲜明,饱满的唇部显示高的雌性激素水平。

佩雷特Perrett1998年用计算机让人脸更男性化或者女性化来测试上述理论,结果发现不管是白人男性还是日本男性都更倾向选择女性特征强的女性。(另人惊讶的是,不管男女也都更喜欢更具女性化特征的男人,即长相阴柔,所以花样美男流行是有原因的)通俗的说,一张脸越有女人味,也就越好看(图06来源Perrett,1998)。

女性化特征表现在以下几点:纤细的下巴,不凸显的颧骨,平和的眉骨,细长的眉毛,丰满的唇部。

4.新生儿特征

1986年心理学家Cunningham, Michael R发现新生儿特征与成年女性面部吸引力评分息息相关,如更大的眼睛,适宜的眼距,小号的下巴,小号的鼻子。

社会生物学上有个重要的概念叫“幼态持续”(Neoteny),指一个物种在个体发育时保留幼年的甚至胎儿期的特征并使之延长到成年时期的现象。大眼睛,小下巴等这些新生儿特征长在成年女性的面孔上,可以理解成看起来会显年轻,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解释,看上去年轻的表明繁殖能力越好,这也与前面提到的性吸引力与人类的审美存在正相关性相契合。

图07为幼儿和成人的高或者低婴儿图式(baby schema)合成图例,可以直观的感受下一个成年人的面孔贴近新生儿特征的样子,也就是我们日常中说的娃娃脸(婴儿图示指人们对婴儿特征的一种心理表征,最右侧为成人原始图,图片来源Marta Borgi,2014)。

女性化特征表现在以下几点:纤细的下巴,不凸显的颧骨,平和的眉骨,细长的眉毛,丰满的唇部。

4.新生儿特征

1986年心理学家Cunningham, Michael R发现新生儿特征与成年女性面部吸引力评分息息相关,如更大的眼睛,适宜的眼距,小号的下巴,小号的鼻子。

社会生物学上有个重要的概念叫“幼态持续”(Neoteny),指一个物种在个体发育时保留幼年的甚至胎儿期的特征并使之延长到成年时期的现象。大眼睛,小下巴等这些新生儿特征长在成年女性的面孔上,可以理解成看起来会显年轻,从生物进化的角度解释,看上去年轻的表明繁殖能力越好,这也与前面提到的性吸引力与人类的审美存在正相关性相契合。

图07为幼儿和成人的高或者低婴儿图式(baby schema)合成图例,可以直观的感受下一个成年人的面孔贴近新生儿特征的样子,也就是我们日常中说的娃娃脸(婴儿图示指人们对婴儿特征的一种心理表征,最右侧为成人原始图,图片来源Marta Borgi,2014)。

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年龄的增长,黑色素和血红蛋白会增加。评估人从皮肤的图像中就可以估计出此个体的年龄,且被评估出的年龄和实际年龄之间有着高度明显的正相关性(PaulJ. Matts,2007)。

当然肤色并非以绝对的白为美,有学者提出略带红润(血红蛋白a*)的肤色更能显示出健康,更富吸引力,也有研究发现白人肤色略深(胡萝卜素和黑色素b*)更好看些,因为日光浴健身。这两项我个人觉得属于地区差异,与不同地区的文化影响息息相关。

综上,女性肤质均匀细腻,肤色较白皙有光泽会显得更为年轻,吸引力更高。

三、理想态的美貌模版

前面总结了人类在女性面孔审美上的一些共同特征,但这还是不够,古今中外,人们一直没有放弃对美貌的系统性模版研究。

1.三庭五眼,东方的古典审美

我国元代画家王绎有一本《写像秘诀•写真古诀》的论著,其中有关“三庭五眼”定位法在面部审美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也是美容外科手术设计的一项参考。

[写真之法,先观八格,次看三庭。眼横五配,口约三匀。明其大局,好定寸分。

八格解:相之大概不外八格:田、由、国、用、目、田、甲、风、申八字。面扁方为田。上削下方为由。方者为国。上方下大为用。倒挂形长是目。上方下削为甲。顋阔为风。上削下尖为申。

三庭解:发际至印堂为上庭,印堂至鼻准为中庭,鼻准下一笔至地角为下庭,谓之三庭。

五配三匀解:山根约一眼之位,两鱼尾约两眼之位,共成五,谓之五配。两颐约两口之位,共成三,谓之三匀。]

(图09三庭五眼,另外侧面还有四高三低的说法,未找到此说法来源出处,图片来源自网络)

2004年,闻可、黄金龙尝试比较江苏地区貌美人群面部比例与此古典美学标准(三庭五眼),发现无一项指数与古典美学标准是完全相同的,相符率最高的是鼻—面宽指数(26.187%,标准值25%),其次是眶—面宽指数(22.346%,标准值20%)和眶宽指数(97.029%,标准值100%),相符率最差的是眶间-鼻宽指数(87.947%,标准值100%)和面高指数(55.991%,标准值50%)。但研究也指出,貌美人群面部器官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

这也很好理解,一,古书中用的基本是约数,非精确测量值。二,现代的审美和古代出现某部分的偏差也很正常。

2.马夸特面具模型——西方的“黄金面具”

除了东方,西方也在追求美貌的理想范式。美国整形外科专家Stephen Marquardt从黄金比例入手,建立了一个理想美貌模型—— Marquardt’s Phi Mask(马夸特面具),也称黄金面具,宣称此面具对所有人种都适用。有兴趣的可以去它网站上看下(www.beautyanalysis.com),上面有很多详细的介绍,在此不展开(图10,Marquardt’s Phi Mask)。

简单介绍可以看这个视频

许多人发现他的面具模型很有说服力,包括美容外科医生。有没有这么神奇,我选取了黑人,白人,亚洲人各四位公认颜值较高的女艺人来验证(图11,为了更清晰辨别人种间的差别选取的女艺人基本上除去了混血,女艺人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以看到:1.选取的女艺人基本都可以和此面具相吻合;2.白人与面具的吻合度最高;3.黑人额头和唇部超出最为明显,亚洲人鼻子和脸型超出较明显。3.眉毛在黑人/白人/亚洲人中吻合度均不高。

我们再来做一个简单试验来测试此面具对美容外科医生是否有帮助。

先使用此面具来测量下凤姐,可以看见鼻子和嘴与模型最不相符,其次脸型稍超出面具一些,根据模型在PS里调整这3项,“整形”后得到的凤姐(右侧)虽说不上是女神,但较之前顺眼很多,美貌度有提升(图12)。看来,此模型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也有学者经实验研究发现,马夸特面具最符合偏男性化的白人女性时装模特所展示的面部比例,却不适合于非欧洲族群,特别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东亚人。它的比例是不符合大多数人偏好的,特别在女性气质女人味上(E, Holland,2008)。面具在不同人种上的

3.虹膜圆圈——虹膜的尺度决定美貌

美国整形医生Philip A. Young和他的团队于2006年提出了另一种理想美貌模式,认为理想的面孔是由虹膜的尺度决定,虹膜的尺度及其整数倍的尺度决定了整体的外貌。差异如图13(图片来源自网络)。

如图14,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基本的概念,有兴趣的同学移步官网最基本的美容单位是虹膜圆圈,图中的红圈为即为虹膜的尺度。

基本虹膜圈:鼻背,鼻尖,鼻翼,下唇都是一个虹膜圈的尺度(图a)。

三个连续虹膜圈的尺度:三个连续的虹膜圈(3 IWs)组成一个红色双向箭头,虹膜中心点到鼻背,鼻背到鼻尖,鼻尖到下唇的1/2的处,下唇1/2处到下巴底端这四个距离都是相等的(图b)。

四层虹膜圈:虹膜中心点和下唇的中心点都有一个四层虹膜圈。第一层是最基本的虹膜圈;第二层是椭圆,宽为两个虹膜圈高为三个虹膜圈;第三层也是椭圆,宽为五个虹膜圈高为四个虹膜圈;第四层为圆,直径为六个虹膜圈(图c)。

这里我也做了一个简单的试验来验证。还是拿上面的女艺人图片来测试四层虹膜圈这一项(图15)。

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照片也都符合四层虹膜圈的规律,但吻合度没有黄金面具高。另外,也可以尝试用虹膜圈直接测试黄金面具(图16)

选了a、b、c三张,可以看到只有中间一张吻合度不算很高,其他两张基本可以吻合,误差不大,可以说这两个模型有一定程度的相通之处。

四、 结语

本文列举了目前学术上主流的几项美貌物理特征,也验证了几个理想态的美貌模版,可以看到很多学说其实没有定论,了解这些理论,对我们的一些工作有所帮助,但审美这件事还得自己去体会。

开篇的网红是否好看的问题,个人更倾向于这个结论取决于个体文化差异。而凤姐和范冰冰谁更好看的问题,前面通过马夸特面具进行检测符合预期。换个角度看容貌这个问题,我们也许说不出某张面孔哪里美,但我们却可以第一时间看见最不和谐的地方,比如我们看凤姐的照片,注意力会立马被她的嘴部和鼻孔吸引。觉得一个人不好看,基本上都可以说出确切的细节,眼睛太小脸太大之类。也许发现不和谐的地方才是本能。

太多不同的因素决定了女性脸部的物理特性,它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人的一切,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又难免依赖于这一个判断。在这个看脸的时代,一定要记得健康积极乐观的态度才能最大化的成就自己的容颜。有句话说三十岁前的容貌是父母给的,但三十岁后一个人要为自己的容貌负责。最后奉上著名肖像摄影师Martin Schoeller的作品,感受下同卵双胞胎容貌变化轨迹(图片来源自网络,侵删)。

列出文中引用的来源,供有兴趣的同学研究,更欢迎指正。

文中图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References(按引用时间排序)

————————————————————————————————

Langlois, J. H., Ritter, J. M., Roggman, L. A., & Vaughn, L. S. (1991). Facial diversity and infant preferences for attractive face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7(1), 79.

Cunningham, M. R., Roberts, A. R., Barbee, A. P., Druen, P. B., & Wu, C. H. (1995). " Their ideas of beauty are, on the whole, the same as ours": Consistency and variability in the cross-cultural perception of female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8(2), 261.

Langlois, J. H., Kalakanis, L., Rubenstein, A. J., Larson, A., Hallam, M., & Smoot, M. (2000).Maxims or myths of beauty?A meta-analytic and theoretical review.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6(3), 390.

Little, A. C., Jones, B. C., &DeBruine, L. M. (2011). Facial attractiveness: evolutionary based research.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366(1571), 1638-1659.

Fink, B., Neave, N., Manning, J. T., &Grammer, K. (2006). Facial symmetry and judgements of attractiveness, health and personality.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1(3), 491-499.

Langlois J H, Roggman L A. Attractive faces are only average[J].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90, 1(2): 115-121.

Perrett, D. I., May, K. A., & Yoshikawa, S. (1994). Facial shape and judgements of female attractiveness.Nature, 368(6468), 239-242.

SeungChul Rhee; SooHyang Lee. (2010). Attractive composite faces of different races. 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 34(6), 800-801.

Perrett, D. I., Lee, K. J., Penton-Voak, I., Rowland, D., Yoshikawa, S., Burt, D. M., ... &Akamatsu, S. (1998).Effects of sexual dimorphism on facial attractiveness.Nature, 394(6696), 884-887.

Cunningham, M. R. (1986). Measuring the physical in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quasi-experiments on the sociobiology of female facial beau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0(5), 925-935.

Borgi, M., Cogliati-Dezza, I., Brelsford, V., Meints, K., &Cirulli, F. (2014). Baby schema in human and animal faces induces cuteness perception and gaze allocation in childre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5.

Grammer, K., &Thornhill, R. (1994). Human (Homo sapiens) facial attractiveness and sexual selection: the role of symmetry and averageness.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 108(3), 233.

Van den Berghe, P. L., & Frost, P. (1986). Skin color preference, sexual dimorphism and sexual selection: A case of gene culture co‐evolution?*.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9(1), 87-113.

Scutt, D., & Manning, J. T. (1996). Ovary and ovulation: Symmetry and ovulation in women. Human Reproduction, 11(11), 2477-2480.

Matts, P. J., Fink, B., Grammer, K., &Burquest, M. (2007). Color homogeneity and visual perception of age, health, and attractiveness of female facial ski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57(6), 977-984.

闻可, &黄金龙. (2005). 江苏地区貌美人群面部比例与古典美学标准之比较.现代医学, 33(3), 182-184.

Holland, E. (2008). Marquardt’s Phi mask: Pitfalls of relying on fashion models and the golden ratio to describe a beautiful face. Aesthetic plastic surgery, 32(2), 200-208.

Young, P. A., Sinha, U., Rice, D. H., &Stucker, F. (2006). Circles of Prominence: a new theory on facial aesthetics. Archives of facial plastic surgery, 8(4), 263-267.

作者:Luisa Liu,6年无线端产品设计经验,12年加入腾讯曾任魅拍和天天P图主视觉设计。对一切美好或有趣的事物保持好奇心。

文章来源于腾讯云开发者社区,点击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