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 第十届中国云计算标准和应用大会

2020年12月29日至30日,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以下简称电子标准院)主办,中国开源云联盟、木兰开源社区、全国信标委云计算标准工作组、云计算标准与应用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第十届中国云计算标准和应用大会”在京盛大召开。本次大会以“标准聚力 开源共赢”为主题。

文末抽奖红包封面等你哟~

讲师介绍

各位专家,各位与会的同仁大佬,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参加本次大会论坛,也借此机会把腾讯云在微服务标准输出与落地实践努力成果和各位分享汇报。

提到微服务,众所周知,它是现在云原生里非常重要的技术代表之一,也是我们企业和组织继资源上云之后业务上云的一个核心的保障,也对后面云计算发展和演进具有重要作用。

腾讯云微服务团队一直在禀承“标准、多模、可信”的思路构建产品和解决方案,核心目的是帮助企业和组织加速业务创新,提升数字化转型的效能。

标准是多模、可信的基础,因为只有标准不断沉淀,才能在纵向上让我们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更具穿透力,更加贴合使用者的真实诉求、真实场景,同时能够在横向维度能够联动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可持续化的生态。

这是开篇之前把我们的探索和思路和各位分享,下面的内容聚焦两个核心要素,第一,我们做了哪些标准输出的努力和成果,第二,自身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在落地实践中是如何践行这些标准的。

目前腾讯云微服务团队在积极参加国家以及行业标准的制定和评测,这里罗列出我本人和团队同学专家参与的,基本覆盖了国内比较主流的组织对于标准的制定和沉淀。目的很简单:第一,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动作,更好吸收业内同行针对微服务领域乃至云原生领域的经验、理念、先进思想,同时,我们致力于把腾讯自己积累的实践思路分享出去、推广开来,帮助用户真正找到云或找到业务上云的指导思想和落地行为准则。

除了参加国家和行业标准之外,我们也在解决方案侧有力践行微服务落地实践。微服务不是新技术,有很多标准之外的内容,因为毕竟触达业务侧的内容面向不同行业,涉及到方方面面。我们在产品和解决方案设计上,除了保障基本能力或全栈能力外,我们基于这些能力在使用垂直方向上标准化,通过这个设计思路,可以让技术底层异构性对于使用者来讲是透明的。各位可以感知到我们在横向纵向不同维度将对应能力、对应接入能力、对应方式、对应成效逐渐标准下来,帮助用户推广业务的标准能力,帮助他们做更加快速的业务创新和业务迭代。

在能力、使用、操作以及融合性,我们主要聚焦在五个方面:业务在云化过程中会触及到生命周期各个环节,从研发、到部署、到运行、到治理、到生命周期服役结束,过程中不仅仅在开发侧有对应指引,同时要在落地过程中有对应方案联动,最后才能保障服务能够最优落地,找到适当的生命过程中有效运作的效果。

我们把它总结叫业务上云多体系支撑,这里罗列三个核心体系:研发体系、集成体系、管理体系,这三个词汇 对专家来说直观可达,但是在它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在不停的探索。比如,在研发体系中,我们要做哪些事情、做到什么深度,才能够有效帮助使用者把平台、思想、理念都非常完美的结合起来,因为这才是最佳实践的探索过程。同样,在完成研发侧后,这些业务和底层中间支撑产品、底层资源产品,如何通过方案侧联动、通过集成体系,完善和优化它的上下游,才能保证从上帝的视角能够对这些业务更有效管控,提升业务运行管理过程。

后边的几个内容里面,会把我们的实践和努力过程分解开向各位做个描述。

首先,研发体系。透过研发体系的支撑,目的是提升研发效能,这是一个非常直观的、非常唯一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我把它罗列为一个三角结构,通过和开源社区联动、和实际用户、和企业组织沟通,发现研发侧除了提供底层的基础组件支撑外,还有两个方面是使用者一定会关心的,对业务开发产生致命影响的,我用“致命”这个词毫不夸张。传统服务在转型微服务过程中,业务如何拆分?新的业务逻辑如何适用微服务设计模式?这是企业上云中非常关键的点。

所以我们联合生态和ISV,共同提供微服务咨询指导,透过和业务专家、技术专家、领域专家联动的方式,去输出这些开发标准,最终达到的效果非常直观,能够帮助使用者(企业、组织、个人)在业务侧、研发侧找到最佳入手 门槛,降低业务架构转化过程中的门槛。

刚才提到集成体系、管理体系,这里实际到内容很多,我聚焦其中几点,因为我们大会主题是标准化,同时探索的实践指导思想也是标准化,因为我们认为只有标准化去沉淀,才能够让我们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更具备普遍性和实用性,才能更好去推广技术和理念。这里我们除了关注业务周期管理外,尽可能做到部署标准化、优化标准化、开发标准化甚至平台标准化,如何一步步践行?我也和各位简单描述:

我们和政务行业、金融行业、教育行业的用户沟通,会发现不同行业的引导,对于不同行业的业务特征,在落地时对资源的选择是多样性的。尽管我们在畅谈云原生理念,其中提到像容器这样比较轻量级的云化技术,但是发现有些业务落到容器上不一定是最佳选择。所以通过这个实践,我们透过产品和解决方案能够做到的一点是,通过整体框架模式,让我们的业务能够在上层配置好想要的对应资源,底下资源联动通过平台解决方案去做。通过这个标准操作模式,非常方便有效的降低了业务人员对于底层资源的关系程度。因为对于云原生来说,让我们的开发人员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业务上是非常核心的要素。

在完成部署之后也做到运维的标准化,怎么来理解?这个地方通过三个图示和三个视角向各位阐述 。左侧图示是非常宏观视角,通过这个视角可以非常清晰判断平台上业务的健康程度和关系,可以快速发现业务运行情况。二是发现某些业务异常时,需要快速定位异常点在什么地方。第三个图示是找到了具体异常业务,它到底是因何原因发生的。所以通过宏观、微观、联动的视角,能够快速发现问题、定位问题、解决问题,在大量微服务落地过程中,尤其相对传统单体服务来讲,微服务的体量比较大,成百上千的微服务在大批量运维运营过程中,这样标准化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性能保障的标准化。性能优化、性能调优是很复杂的事,但是结合业务平台自身展现出来的特性,可以把这个事情做得相当不错,起码相对于原来的运作模式有明显的提升。像人普统计的项目,像国家医保的项目,它在一定时间内所面临的业务量、并发量非常大,对业务性能要求非常高。我们透过这个平台,从业务调度的视角维度,通过运行时维度、业务管控维度,从业务整体层面,深化到业务具体运行的某一个函数层面去发现问题的点,引起性能的瓶颈和障碍的触点,从而提升性能优化入口,也保证我们在性能提升过程中能够获取到更加有效的价值。

从部署、到对应运维、到对应性能调优,我们把标准化延伸到跨平台。这里的跨平台不是从不同的操作系统平台进行跨越,受国情因素以及特定行业业务约束和引导作用,发现一套框架对应的业务必要底层不同芯片级别的架构差异。在探索之后会发现,我们通过对比以及去找到对应差异平台之间的可触动关系,保障了我们对应产品和解决方案的能力,能够在底层平台各自对外展现功能上面保持一致,提升产品标准化的能力,并且透过严格测试。针对ARM平台,针对典型的鲲鹏、飞腾、龙芯、申威等等都做了适配,也找到传统和X86平台上运作之间的功能标准调配点。

通过上面的努力,我们逐渐将产品和解决方案以标准化的形式去推广在用户当中,同时,也积极响应国家和行业针对特定场景下所推行和约束的标准,把两者有机融合起来,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同时,帮助微服务找到最佳落地的实践支撑。

文章来源:全国信标委云计算标准工作组

全国信标委云计算标准工作组成立于2012年9月,秘书处挂靠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工作组旨在协调和调动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用户、中介组织等产学研各方资源,推进我国云计算领域的标准化工作,负责云计算领域的基础、技术、产品、测评、服务、系统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对口ISO/IEC JTC1/SC38 云计算与分布式平台分技术委员会国际标准化工作。截至目前已组织国内产学研用各界研制发布云计算国家标准27项,行业标准1项,团体标准6项。

快来抢

红包

关注【腾讯云中间件】公众号

后台回复【红包封面】

或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参与抽奖

200个红包封面随机发放

分享好友助力更能增加获奖概率噢~

2月8日晚 19:00 准时开奖

点击查看活动详情

往期

推荐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

了解更多微服务、消息队列的相关信息!

解锁超多鹅厂周边!

戳原文,了解更多腾讯微服务平台的信息

点亮在看,你最好看

文章来源于腾讯云开发者社区,点击查看原文